三個方法,一瓶可樂,和孩子一起理解「價格」與「價值」
- James老爸
- 2024年3月12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已更新:2024年3月15日

什麼是價格?什麼又是價值?
日常生活中,我們在消費時都會去想買下的商品「划算嗎?」、「值得嗎?」那麼衡量划不划算、值不值得的標準是什麼呢?
大多數人第一直覺想到的,會是商品的「價格」,也就是商品在商場中標示的售價。不過我們同時也觀察到,同樣一罐礦泉水在量販店標示為15元,在便利商店標示為20元,但是在誠品書店,卻標示為120元,這時候我們可能會覺得在量販店買的礦泉水最划算。
不過請試想一個情境,你今天在逛誠品書店,發現了一本你很有興趣的小說,看到欲罷不能,想要在店裡一口氣閱讀完,讀到一半時非常口渴,但要到最近的量販店買一瓶15元的礦泉水,需要半個小時,你從頭累積起來的緊張刺激的感受會被打斷,因此你決定在誠品書店買一瓶120元的礦泉水。
因為對你來說,此時此刻擁有一個完整閱讀經驗的「價值」,比多花105元買水還重要、還值得。這個情況下,「價格」似乎就不適合當成評價商品值不值得的唯一標準了。
巴菲特(Warren Buffett)說過:「價格,是你所付出的;價值,是你所獲得的。」(Price is what you pay. Value is what you get.)沿用前面的例子,對你來說,買一名礦泉水的「價格」,是你所付出的120元,而「價值」,就是你所獲得的閱讀經驗。
因此,在不同的時間、地點,甚至伴隨著不同的服務,都會影響同樣的商品,在消費者心中的「價值」,進而影響到它的「價格」。
身為父母,下一步可以怎麼做?
在了解兩者的差異之後,身為父母的我們,如何轉化成孩子聽得懂的語言呢?我以2名孩子的父親身份,親子教育的觀點,分享三個實用的方法,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和孩子一起理解為什麼同樣一罐可樂,從18元到100員都有人要買。
先讓我們看一段我和孩子相處的影片:
1. 從孩子常接觸的商品開始
平時帶孩子逛商場、便利商店,甚至到餐廳用餐時,我會從孩子接觸得到的商品著手,引導孩子觀察在這些地方,價格有什麼不同,如上面影片中提到的可樂。
透過孩子平常會接觸到的東西,可以引起孩子的興趣,能實際地感受到明明喝下去的味道都一樣後,進一步問孩子:「為什麼會有三種不同的價錢呢?」不需馬上告訴孩子答案,讓孩子有獨立思考的空間。
2. 生活中找機會向孩子提出問題
帶著孩子觀察商品價格一段時間,並實地走訪量販業、7-11和飯店,讓孩子了解各個價格的差異後,找一個好時機,我一樣會透過提問的方式,驗收孩子是否都知道了各個地點不同的價格,孩子還能同時學會比價,過程中可以適時地給予孩子正面的反應,增加孩子的成就感。
知道哪個地點買到的可樂「價格」最便宜後,還可以延伸和孩子分享前述「價值」的概念:「因為在家樂福18元的可樂,沒有冰過,需要花較長時間的車程、在大大的商場裡找很久才買得到;7-ELEVEN裡25元的可樂,則是巷口的轉角就有了;而台北美崙大飯店(双聖餐廳)的可樂需要100元才買得到,但是可樂有是有冰過的,還可以坐在舒適的椅子上、吹涼涼的冷氣、搭配美味的冰淇淋。」
3. 身教大於言教
最後一點最需要時間累積,在生活中,除了孩子會接觸到的東西,身為家長的我們在購物時,可以和孩子分享為什麼會選擇這個通路?舉例來說,我選擇在生鮮超市買一盒10顆95元的雞蛋,而不是在菜市場買10顆55元的雞蛋,是因為我考量到雞蛋的新鮮程度,以及認證的有無。
透過分享自身的消費選擇理由,就能在無形中,一點一滴培養孩子消費、金錢、價格與價值的觀念,進而提升孩子的財務智商,在未來擁有自己的錢才可以花用時,都能做出符合自己需求的消費選擇。
現在開始,和孩子談錢吧!
分享了這麼多,還是要付出行動,才會有所成效。以前我們可能會覺得和孩子談錢很庸俗,叫孩子貨比三家、買最便宜的商品很窮酸,但透過理解「價格」與「價值」背後的意義與觀念,讓談錢、談消費變成一個中性的「選擇」問題。
所以,現在開始,和你的孩子談錢吧!

Kommentare